阅读提示
夜幕下的商丘古城更加厚重雄伟
俯瞰商丘古城
从开始出现那天起,城墙就承担着抵御外敌、保护城内安全的重要作用。城墙的这些作用,可谓人尽皆知。但如果不是专业人员,或者没有经过深入了解,那么其对古城城墙防御设施、防御措施的理解可能就局限于此了。
归德府城由内城(砖城)、城湖、城郭(土城墙)三部分构成。刘昭允说,这三部分既是防御入侵的军事设施,也是抵御自然灾害的安全设施。如果细致地去划分,城墙还可以区分出很多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城墙上的一些军事设施,非常有意思。
■采访对象:刘昭允
商丘市文物局局长、副研究馆员,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土城墙城郭,也就是古城城墙外的土城墙、护城堤。外城郭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公元年)春。据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记载:“城堤距城一里许,围十六里,阔二丈,址阔六丈一尺。明嘉靖年间,巡抚都御使魏有本檄知州李应奎筑。”之后,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土城墙底宽20米左右,顶宽7米至10米不等,高4米左右。
城郭属于外城,处于抵御功能的最前沿,在其范围内居住着普通百姓,此谓“建郭以护民”;城湖属于缓冲区,处于外城与内城中间,主要发挥着削弱进攻态势的功能;城墙属于内城,处于防卫的最后屏障区,在其范围内居住着最高首脑和行政部门,此谓“筑城以卫君”。这三个区域功能各异,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坐落布局,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古城构架。
之前已经讲过,古城建起城郭,也就是土城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抵御当时肆虐的洪水。土城墙平面近圆形。圆形的城墙可以发挥抵挡、分散、缓解洪水之势的作用。首先,土城墙可以使洪水绕城而行,确保古城安全;其次,土城墙可以拖延洪水进入城内的时间,为抵御洪水、疏散群众争取时间。
据一些老人回忆,年7月,当时的商丘县连降大雨,包河在邓斌口潭坑决口,大水包围商丘县城。当时洪水高度已经与土城墙基本持平。城内居民组织人员加高、加固土城墙,确保了土城墙安全,也最终使洪水绕着土城墙沿忠民沟流入了古宋河南下。
护城湖古城护城湖,也叫作护成河。其位于砖城墙与土城墙之间,是远古沟封之制发展而来的,一般环绕于城墙外侧,在城墙外开挖城壕,以资防守,加强城垣的防护能力,因此又有城池之称。
古城护城湖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年)春。清乾隆十九年(公元年)《归德府志·城池》记载:“池距城丈余,阔五丈二尺,深二丈。”之后明清两代均有开挖修复。
护城湖是古城的第二道防线,其主要作用有三:
其一是防止外侵,利用宽深的壕沟阻碍敌方进攻。一般来说,夯筑城垣和挖掘城壕会同时进行。挖深壕所得的土,用来筑城,省时省力,特别适用于无山川屏障的平原地区。
其二是作为消防设施。在古代,护城湖就是一座巨大的蓄水池,城门一旦失火,人们就会就近取水用于灭火,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三是防止水患。当洪水漫过护城堤时,护城湖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并可以外排洪水。在古城西南土城墙还分别有城湖进水闸和退水闸,两闸和古宋河相接,以控制城湖的蓄水量。
护城湖上会有吊桥。吊桥的作用很好理解,就是遇到敌人攻城时收起,使整个城池处于护城湖中央,成为一座四面环水、无懈可击的古城堡。
砖城墙古城的内城墙为夯土筑成,外包青砖,又称砖城墙,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九月,清乾隆十九。
《归德府志·城池》记载:“围七里二分五厘,共一千三百四丈二尺五寸,高二尺五丈,广一丈三尺。”城墙上有很多有意思的附属建筑,如4座城门、9处马面、女儿墙、瓮城4座、城楼4座、角楼4座、敌楼13座、警铺32座。
土城墙能够防洪,更加高大坚固的砖城墙自然也能防洪。作为城池防洪体系的最后一道屏障,砖城墙的防洪能力是毋庸置疑,其具体作用可以参考土城墙来了解。城墙同时还有防火、抵御投射武器攻击、难以攀爬的特点,在防御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里要说一说城墙上的城门。多数人都没有见过真实的古代城门。归德府城城门洞全部为砖拱劵式,内设厚重的木质板门。板门外侧由铁皮包裹,布满铁蘑菇钉,一方面增强了门扇的刚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对火攻的抵御能力。
瓮城,又叫月城、曲池,是建在大城门外的小城,依附于城门。瓮城一般与城墙等高,其平面有圆形、半圆形或方形。《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正是基于这个道理,归德府城瓮城城门与大城门朝向呈90°角,民间称其为扭头门。这种交叉的设计在瓮城城门被攻破时有利于扰乱敌军进军路线,缓解进攻速度。古城的瓮城由于影响交通,在民国时期被拆除。
女儿墙其实就是雉堞、垛墙。女儿墙以前被称作“女墙”,包涵窥视的意思,是仿照女子“睥睨”的形态,在城墙上建起墙垛。《释名释宫室》中写道:“城上垣,曰睥睨,言于其孔中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就是说借用古代女子的卑小来形容城墙上的小墙。
最有意思的是马面,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这里的马面不是牛头马面中的马面,而是城墙上的一部分。宋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简单说,马面就是每隔一段距离凸出于城墙外侧的城墙。马面平面呈凸形,因其外观狭长如马脸而得名。马面的作用是与城墙相互作用,每两座马面与城墙形成凹形,使进入的敌人陷于三面包围之中。
马面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二篇,其中所说的“行城”即“马面”。这些记载表明,至少在战国时马面已被用于城市防御。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最早在城墙上构筑马面的是燕下都的宫殿区,以后有汉魏洛阳金墉城北壁的“墩台”,但直到北宋才被普遍使用。而归德府城南、东、北面城墙各有两座马面,西面城墙有三座马面,其平面呈长方形,凸出墙外5米左右,正面宽13米左右。
城楼、敌楼、角楼属于城池中的高空防御设施。这里的高空防御不是指抵御空袭的能力,而是指其具有登高远眺、居高指挥、居高射击等能力。平时,这些建筑还能为防守士卒提供休息上的方便。
城池的四角上会有楼橹,这就是角楼。城墙的拐角处是防御中的薄弱环节,因为这里城墙衔接处多呈直角,视线狭隘,在作战中容易顾此失彼。因此,很多城墙的四角建筑要筑成弧线形,或者抹去直角转弯。角楼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归德府城四角原有角楼,相当于增设了高空侦察和狙击能力,防御力会大大增加。
警铺大家也比较陌生。警铺是建于城墙之上,三面伸出城墙外,一面建在城墙上的防御设施。伸出城墙的三面设有瞭望孔。守城士兵通过警铺的瞭望孔以及伸出城墙外的空当中观察城下情况。古城城墙上曾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年)建警铺12个。
城墙上还有敌楼。敌楼平时供士兵休息避雨,战时存放烟火设备和擂石等武器。
策划:曹珂铭统筹:侯玉萍
编辑:张邵萍田梦
微闻睢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