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毅
(责任编辑:hn666)
《太原晚报》副刊这块文学园地,就是一块磁石,不仅吸引众多的百姓读者,更让众多写稿人时时感到家的温馨,《太原晚报》从1986年3月复刊伊始,就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报宗旨,而我那时正年轻,晚报复刊后,自己也开始写一点人生经历、生活感悟、童年旧忆之类的散文随笔自己写稿多年,通过晚报结识的良师益友多多,最先接触的副刊编辑是徐大为先生,当年还是毛头小伙,因他三叔是我的朋友,从辈分上说该算是后生晚辈,有时开玩笑,他该洛阳晚报电子版阅读叫我叔,但作为编辑,称良师益友更恰当些这些年来,我不仅见证了《太原晚报》改版扩版的变革与创新,也见证了这位编辑文友成长的过程;我许多早期的散文、随笔都经大为兄之手编发,每次看到副刊上登载有自己的文章,心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谊在里面《太原晚报》副刊有一个“雪泥鸿爪”栏目,她的风格与特色像鲜花般清丽夺目,吸引众多名家为她撰稿记得当年晚报副刊部的人手不多,但无论文章质量或版式都办得有声有色这当然要归功于当年在副刊当编辑的徐大为、郝玉祥、刘楷、梅志强等同辈报人,深情以往似兄弟,晚报这条纽带让编辑与作者结成好朋友晚报延伸并激活着我的写作视野,90年代起,我的许多散文随笔习作也在省内外的各大小报刊陆续刊登发表太原晚报电子报这也得益于多年来《太原晚报》这块百花园对我的启蒙和扶持
除此而外,通过《太原晚报》副刊这个平台,我还结识了一些省内外的散文名家:如,韩石山、王祥夫、孙涛、梁志宏、郭宇一、杨新雨、乔忠延、介子平诸位他们的文章精致有趣、从容好读,都能让读者从中受益素有怪才刀客之称的韩石山和我相识近40年,1976年春天,省出版社的少儿组在太原并州饭店组织召开全省儿童文学创作会,会上我与韩兄相识,改革开放后,他以写小说成名,1979年夏,我在省作协参加读书会时又见过他一次,上世纪80年代中期,韩兄调入省作协当《黄河》杂志的副主编,大家风范的老韩文笔犀利幽默,那年他在《太原晚报》副刊开辟的个人专栏备受关注,每周写一篇关于太原生活见闻的散文随笔太原晚报广告投放,这些文章后来都收入他的散文集《亏心事》,正是受他的启发,我开始尝试写这方面的短小文章还有近些年风头很盛的乔忠延、介子平也是副刊的高手就个人而言,去年收入我的散文随笔集《我的岁月》中的许多短文大部分也是在《太原晚报》副刊上发表的
总之,《太原晚报》作为一份大众化的报纸,就是一道反映都市人生活的亮丽风景,人生百态、情感寄予、乡里邻居、陈年往事、街井趣闻,均都在晚报副刊一一呈现我于前年退休后,市老干部局给市属事业单位的离退人员免费订了一份《太原晚报》,每天的晚报一来,最先翻看的总是副刊这块版面,除了阅读,还想看一眼自己的文章是否发表,也想看看熟悉的作家朋友又登出什么好文章……就是这样,一份晚报,似一太原晚报小记者投稿杯茶一杯酒,每天都有一份浓浓的深情送至眼前,陪伴我们度过温暖清亮的一天
每次,当我将写好的稿子(1992年前是手写的)从电脑桌面发往《太原晚报》编辑的邮箱,心里就滋生一个美好的盼望,即,总想在最早时间看到新出的《太原晚报》副刊上有我署名的文章,看着那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铅字,对我的创作可说是一种褒赏,也是一份温暖这是实话我想,每个作者的心思都是这样,尽管几经变迁,人员更替,现在《太原晚报》年轻的编辑都跟我女儿差不多的年纪,但在我的内心,只要一提及《太原晚报》,一种崇高而圣洁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看到“我与太原晚报”的征文启事,遂想起这些年给《太原晚报》副刊写稿的经历正可谓:笔墨情缘,高山流水,源远流长我从事业余写作四太原晚报广告代理十余年,先是诗歌,后是儿童文学,再接着是小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已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年正值《太原晚报》复刊,从那时起,我的散文随笔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太原晚报》副刊版面登载的……
白癜风怎么治福州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