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倾盆导致城市内涝、道路上方盘旋“空中蜘蛛网”、维修管道造成“马路拉链”……面对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病”,太原市开工新建综合管廊工程,将电力、通信、排水、供热、燃气等公用管线分类迁入地下舱体,并实时监控。4月26日,位于晋源区乾阳街的首段综合管廊主体基本完工。其内部共设5个舱室,堪称全国结构最繁杂的综合管廊。
5个地下舱室方便检修施工乾阳街综合管廊工程,离地面约9米深,分为4列共5个舱室。燃气舱、综合舱、电力舱为独立的3列,另一列则分为上方的雨水舱和下方的污水舱。
“这样的设计综合了国内各个城市综合管廊的优点,是目前国内舱室最全面、最复杂的综合管廊。”中铁十二局集团项目部负责人介绍,其他城市的综合管廊,一般最多只有3个舱室。
综合管廊高度约5米,综合舱宽度达到8米,是综合管廊中面积最大的,收纳了中水、自来水、热力等管线,后期检修人员可乘坐检修车通行其中方便施工。综合管廊将雨水和污水分设两个舱,一方面考虑管网的管径,同时也综合考虑水位、流向等因素,提高了排水效率。
避免路面开挖解决“马路拉链”由于乾阳街综合管廊西侧紧邻汾河,地下水位高泥土松软含水量大,开挖不到2米就看到水。为此,综合管廊建设采用明挖法施工,降水后明挖,基坑最深处达19米。综合管廊设计通风口、排风口、投料口通向地面,成为紧急情况的逃生口。
综合管廊建成投入使用后,可降低管线更新和维修成本,避免路面开挖,节约修复费用。可以说,一劳永逸地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通病。
综合管廊控制中心配备设备监控、安全防护、自动报警系统,通过布设在管廊里的摄像头等敏感接收器,对各类管线实现24小时监控,实现信息互通,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及时、精准掌握管廊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来源:4月26日山西晚报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