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灌肠有两种,但主料的要求都是荞面:一种面和得相对“稠”点儿,里面再放少量的猪血,颜色也就深点儿,放在较深的碗里蒸成较厚的“坨”子,然后再切成片状用驴油或猪油炒着吃。一种面和得很稀,就是荞面的本色,放在浅色碟子里蒸成薄薄的片儿,放凉以后拉碎加上卤醋调和吃。但是,不管厚的薄的,色重的色轻的,热吃的还是凉吃的,太原人都叫“灌肠”。
█太原特色食品——灌肠
就两种“灌肠”在太原各片区的流行程度来说,好像也有区别:太原城南汾河两岸老太原县一带,热炒的“猪血灌肠”比较普及。过去,太原县河西的人笑话河东人办事筵的席面寒酸时,有这样一句话:“十碗九‘灌肠’,临末了还有一碗炒‘灌肠’”。因为早年间,河西有晋祠水灌溉,种稻谷多,比较富足。河东则没有水利设施,靠天吃饭,生长期短且耐旱的作物荞麦种植较广,人们相对贫穷。农民在娶儿嫁妇做“十大碗”的席面时,舍不得往碗里多放肉,还想让“肉碗子”显得满当一点儿,就往碗底子里垫衬上大量的“灌肠”来撑面子,最后再名正言顺地上一碗炒“灌肠”来凑够十碗。可见这种吃食在这片土地上是根深蒂固的了。在老太原县人的嘴里,“灌肠”二字,读作“guànzuō”。再往南一点儿,到了同属太原市所辖的清徐县,不管是河西的清源,还是河东的徐沟,则以做调卤汁吃的凉“灌肠”比较著名。特别是河东徐沟的凉“灌肠”,据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且各个时期均有制作的高手名家。民国时期徐沟还是县城的时候,大乘寺街范庆林所做的灌肠,因透明如玉,不粘不连,软而坚韧,不变不裂,把一片小小的凉“灌肠”,做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可见,这种吃食在徐沟那地方是源远流长了。
█太原饭店常见的一道菜:炒灌肠
如今太原的“灌肠”虽然名声大了,进入高档饭店了,但说到了儿,它是一种大众化的平民食品,有人总结灌肠时说它:一是圪蹴在街头就上西北风好吃,买回家里吃不好吃;二是拿个扎扎(街头吃凉“灌肠”的专用食具)扎着吃好吃,用筷子吃不好吃。怪不得在紧邻徐沟的小店大街上,有数不清的卖凉“灌肠”的流动小车,不管冬夏总是食客不断,生意兴隆。车主人时不时地用纯正的徐沟话吆喝着:“徐沟的‘灌肠’——凉‘灌肠’!”在徐沟人的嘴里,灌肠读作“guànzǎng”。前几年,从《太原晚报》“天龙·晋风”版上看到一篇文章,对“灌肠”之名提出质疑,认为应写作“罐掌”。其理由为做这一食品时是在“罐子”里面用“手掌”和面,所以应叫“罐掌”。
█太原食品街的杨记灌肠,经久不衰的美食招牌
作为一个爱操闲心的人,出于对文字的兴趣,为了弄清这个“灌肠”到底对与不对,就又东找西查地翻了些资料,终于发现了一种与之起源有关的说法,粘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看看有没有道理吧:
█凉拌灌肠、炒灌肠、煸灌肠……灌肠的吃法还真不少。以上三图由馋宝制作
“灌肠,最早起源于夏商周三代‘醢人’将宰杀后的碎肉腌制贮于动物肠内。到明代不仅有肉灌肠,还有粉灌肠。若以血灌肠,叫血肠,是清代宫廷最早传统菜,同‘福肉’一样为祭祚之食,制乃‘司俎一人,进入高桌前,屈一膝跪,灌血于肠’(《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煮熟后常与福肉同食。清代迁都北京后,血肠渐成北菜之一。清中叶,猪血灌肠为霍州传统名食。霍州乃古晋南北交通要道、货易中心,明清商贾云集,餐馆棋布。故猪血灌肠能扎根于此而流变,慈禧光绪品尝于此名乃扬。其制法‘用猪血配荞麦面加盐、葱、姜、花椒等调料,拌成糊状,灌入肠内,用绳扎紧两头,待水半开时下锅,慢火煮熟……食时切片加醋调拌即可’(《面食之乡》)。由此看,美食不断在与本地融合、与时俱进中演变,故从肉灌肠形成了后来的香肠,从荞面配血入灌肠形成了后来的荞面灌肠。”(本文转载自太原晚报,特此致谢!)
附1:荞面灌肠制作方法(转自香哈网)
荞面属粗粮,含有比细粮更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还有普通粮食类没有的叶绿素和芦丁,对肝脏、肠道、心脑血管都有保健作用,对高血脂、高胆固醇和糖尿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最近研究显示:经常食用荞麦不易引起肥胖症,因为荞麦含有营养价值高、平衡性良好的植物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在体内不易转化成脂肪,所以不易导致肥胖。另外荞麦中所含的食物纤维是人们常吃主食品面和米的八倍之多,具有良好的预防便秘作用,经常食用对预防大肠癌和肥胖症有益。
当然,荞面不是药,也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吃荞面,脾胃虚寒的人就不宜多食。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荞麦与猪肉同食会脱发,若加入白矾则会产生毒素。
1.这是刚买了一小袋荞面
2.新鲜荞面一量杯,水一碗
3.荞面放入大些的容器中,慢慢加水,先和成稀糊状!
4.再一点一点加水,慢慢调成稀糊状!
5.直到加水调成把筷子提起来,面糊能流成一条线而不断即可!要把面糊中的小疙瘩都搅开。
6.像这样即可,放置半个小时!
7.将醒好好面糊分别倒入浅盘中
8.将装有面糊的盘子没入蒸锅中
9.水开蒸8分钟左右即可,盘浅蒸5分钟就行,盘深蒸10分钟!
10.蒸好的灌肠放凉,取出即可!
11.切成自己喜欢的形状,可以用芝麻酱调汁浇入凉调,也可以做个卤汁浇上吃!
12.这是浇了卤,再浇上辣椒油和蒜汁,切点黄瓜丝,调起来吃美美的!
附2:灌肠吃出新高度——创意猫爪灌肠(转自疯子九九)
荞麦面置大碗中。荞麦面有精、粗之分,精面发白,粗面发黑,都可以,我用的是粗面。
边搅边加入凉水,大概是ml。筷子拿起时,面水呈细线状流下,水就差不多了。加好水多搅一会儿,增加灌肠的韧性。
搅好的灌肠液中加盐搅匀,多少视个人口味,还可以加胡椒粉。
猫爪模具出场,在模具底部和四周抹油,食用油就行,方便脱模,我用的茶籽油。没模具的用小碟子,最好是平底的。
由于灌肠液要求比较细腻,用筛子筛进模具。爪子里可以九分满,碟子里厚度大概0.5厘米,用牙签量。
蒸锅加水烧开,有热气时就可以把模具放进去了。盖上锅盖蒸10分钟。
蒸好趁热取出模具,用碟子蒸的放一边,稍凉时脱膜就行,猫爪模具要立即倒扣,否则会影响爪面成型。
倒扣30秒左右,用手指在烫烫的模具底部叩几下,捏着模具一拿就轻松脱模了。
脱出的爪子冷凉的过程中,底部会有厚厚的蒸汽水,黏黏的,很难定型。把它放在一片柠檬上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稍凉下下就可以吃啦,冷凉之后口感会更Q一些,喜欢的人可以加酱油或醋为佐料,不过我觉得这样就很好吃!成品照片^_^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山西风物系列
故乡风物
老家的风箱,童年的儿歌
故乡风物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的豆面饿折腰
王祥夫:说说小米
王祥夫:说说大同黄米
故乡风物
荞麦灌肠,荞面碗团,另一种庸常生活的体验
故乡风物
家乡的煮疙瘩,粗粮年代蕴藏在生活深处的一丝安慰
故乡风物
家乡的蘸片子,朴拙自由的简约美食
故乡风物
家乡的红面糊糊,一天的温馨和实在从它开始
故乡风物
家乡的拨烂子,记忆深处成长的一部分
故乡风物
汾阳老家的饭食
故乡风物
又到杏子成熟时
山西的面,那是山西女人用心生活的写照
美食旅行作家告诉你:世界顶级杂粮产区在山西!
故乡的土炕,满满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暖记忆
故乡的麻麻花,清香幽幽的佐餐佳肴
故乡的醋柳柳,多少酸酸甜甜的儿时记忆
腌菜,浸润在岁月中的风味
玉米面糊糊,饥馑年代的记忆与怀旧
腊八蒜中滋味长
记忆深处的腊八粥
莜面栲栳栳,永驻心间唇齿留香的山西记忆
质朴温润味悠长,山西人离不了的小米粥
黄河岸边话枣树,天赐山西的丰厚馈赠
又闻槐花香,那些与之相关的美食和生命场景
你吃过槐花拔烂子吗?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