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老童的网上热帖《绝色大朝台》,就不会有《只为途中与你相遇》这本书。撰写后记的时候,我想好好写写老童,心里却没有底。结识老童数年,于我来说,他依然是个传说。
认识老童是先识其文,后识其人。年秋天,山西户外论坛里多了个帖子《绝色大朝台》,一鸣惊人的火。只是在论坛中多看了一眼,就被老童的才气深深折服。我开始端坐板凳等直播。
后来见到了老童,他穿着格子衬衣,真人比想象中要年轻许多。驴友们一起吃饭聊天,老童自然融入,既不沉闷,也不算活泼,仿佛很久前就认识,没有一丁点的陌生。这就是最初的印象。
了解老童是在医院,冬季朝台老童遭遇冻伤后,他的脸跟脖子连在了一起,惨不忍睹,心情却乐观豁达,美其名曰:痛并快乐着!我送给老童一个紫色的小猪蛋糕,祝愿他旧貌换新颜,新年新气象。
深交老童是那次一起自驾朝台。老童全程开车,并不耽误他观察、发现、沟通、思考,让我们轻松感受到了很多的美,自然的美,生命的美,人性的美。与之同行,放松且欢喜。
一起出行才发现,老童那些气势恢宏多姿多彩的片片竟然都是用小DC拍摄的,他特别注重拍摄的内容,对技术细节不太在乎。他说技术有问题后期都能修。说的没错,是能修,可没两把刷子能修?
不只是大朝台,老童每次出行回来,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大家献上精彩的作业。像他这样图文并茂长篇大论完成作业的驴友,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绝对稀少。光是这份认真就让人钦佩不已。
每次看老童的帖子都觉得不是作业而是作品。有人好奇老童的职业,他只说是做挨踢行业的。驴友间一般都是君子之交,相互了解不多也不打听。后来偶然认识了老童的一个故交,才听到了关于老童的江湖传说……
老童本为理工男,却有一颗文艺芯,曾做过技术员,文员、编导、设计等工作,难怪他的作业有模有样。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曾开过一个叫做八分打扮的形象设计小店。在我看来,年轻时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工作,也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体验!
老童学的是化学分析方面的,摄影等技术都是自学的。他曾经边学边干现学现卖两个月就编成了一套形象设计软件,后来又将其升级为专业的模拟画像软件,某权威机构系统内在全国范围内广而用之,硕果累累,成就斐然。此处竖起大拇哥!
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真正领教了老童的认真。每篇文章怎么排版,怎么配图,他都颇费思量,不停地调整。老童说,这活也只能自己干,交给别人干,人家早烦死了。呵呵,处女座宅男,最难的就是交待自己。
近几年,老童的出行有所减少,他一头扎进太原历史文献资料里,并遍访并州文物古迹,然后以通俗幽默的手法,写就了长篇历史小说《龙城记》。将历史以“大戏”的方式娓娓道来,出版以后,广受好评。
老童的跨界游玩还不仅如此。作为导演,他还拍摄了一步太原本土的贺岁电视电影《龙城爱》,伴着传统曲艺“莲花落”,主人公走进“开化寺”,文化底蕴丰厚,精彩好玩。我们几位驴友还在其中客串了一把,我饰演龙城著名晚报记者,并在电影中结识一帮好朋友。
崇拜老童是在去年夏天,老童乔迁新居,一帮驴友借此欢聚。老童又给了我们一个惊奇!他的家谈不上有多大多奢华,但是花园、菜园、茶室、影厅一应俱全,许多细节独特惊艳,让我大开眼界。下面带你瞅瞅个别亮点。其它更多的留着你们有机会自己去老童家找亮点,帅爆啦。
最主要的是这些都是老童自己设计,有些还是他自己亲手施工的。他喜欢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老童说,收拾家最关键的是让自己和家人以及来访的客人都感到舒服自在。嘻嘻,这个菜园子稻草人的衬衣就是第一次见老童时他穿的那件。
这是老童家的一个卫生间,鸟窝灯、真树皮和墙画完美结合,尤其是雪地上的那只小鹿,栩栩如生。除了摄影写书拍电影,老童居然还会画画?又惊了我一下!我的天呐???(强调:小岳岳的语气语调)老童说,因为是自己家,所以才敢随便涂画。说的轻松,没点基础,没点自信,谁敢下笔啊!
无师自通,天赋灵感,老童拿得出手的“刷子”有很多把,但老童自己却不以为然。他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似潇洒,其实都干不好。现在若再次选择,他会坚定的深挖一口井。
最近两年,老童迷上了电影,在自己的家庭影院看了上千部经典。他上閲嶅簡鐧界櫆椋庢不鐤?鐧借捄钘滅殑鍔熸晥涓庝綔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