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帮教园区助刑释人员“更生”(太原晚报
安置帮教园区助刑释人员“更生”(太原晚报.12.3)
来源:太原晚报年12月3日发布时间:-12-:30:36
太原晚报期第08版:专题
安置帮教园区助刑释人员“更生”
更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重新得到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对刑释人员而言,在重新回归社会那一刻,他们便迎来又一次“生命”。犹如婴孩,他们的新生,需要一些外在的助力。作为专职从事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的社团组织,山西省刑释解教人员更生促进会正在筹建面积为上千亩的安置帮教园区。该园区将于5年内完工并投入运行。园区建成后,不但成为安置刑释人员的生活基地,更是他们展开就业和创业的良好平台。11月25日,山西省刑释解教人员更生促进会赵秘书长介绍了该园区建设的情况。园区位于昔阳县,在开垦荒山和荒地基础上建设而成。目前,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园区建成后,不唯一教学、培训、实习场所,还能为“三无”人员提供食宿。与我省已建成的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不同,该园区还有为刑释人员真正提供“更生”的生产区。生产区包括特点农作物种植区、特点花卉种植区、大棚蔬菜种植区、禽畜养殖区、加工制造区等。该园区将通过建立劳动报酬制,使刑释人员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合法收入,帮助刑释人员实现就业。
该园区由山西省刑释解教人员更生促进会建设,山西香野乡村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和昔阳县更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提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我省最大的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园区。更促会赵秘书长介绍,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他们深入感受到,由于长时间处于封闭环境,大多数刑释人员难以很快适应和融入社会。特别是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他们面临就业择业艰苦,自我控制力差,人户分离严重、社会保障乏力等问题。如果帮教衔接不到位、安置不到位,这些人很容易再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而事实上,刑释人员通过前期的改造,也已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劳动技能,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适合的“舞台”。因此,加强和完善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为他们提供适应社会的过渡场所,变得尤其重要。
此前,该促进会曾尝试在平遥、阳曲、盂县等地建立安置帮教基地。多年来,这些基地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促进会负责人也在这1进程中发现,单纯为他们提供容身之所容易,但刑释人员更需要的是长时间的发展规划。需要由集食宿、教育、培训、救助为一体的过渡性安置基地来实现。这样的基地通过技能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刑释人员具有一份正当职业,这是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一个标志,还可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帮助刑释人员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希望更多刑释人员能真正站起来,用双手实现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慧琴
出狱勤创业人生再扬帆
因哥们义气,阳曲县人白润明身陷囹圄。荣幸的是,他出狱后在中国安置帮教的帮助下积极创业,在行将跨入知命之年时开办公司。同时,他还尽心竭力回报社会,帮助与自己一样有不良经历的人回归正途。入狱
年,34岁的白润明整天和1帮“哥们”混在一起。那一年,他的“哥们”被一名东北人骗了元,白润明决定帮哥们讨回“公道”。
有一天,“哥们”把东北人的落脚点告知给白润明和其他几名朋友。接到,白润明和10几个人赶到,强行把东北人带走并控制。除让对方还钱,他们又索要元作为补偿。搜身没有找到钱,白润明他们逼着对方给家人打送钱,但却等来了警察。终究,白润明被判有期徒刑20年。结缘
在监狱服刑期间,白润明接触到了中国安置帮教和站创办人王杰。
那次,王杰到监狱慰劳。“有入狱经历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低沉,关键是重新振作……”王杰还不断鼓励他们。后来,王杰又一次到监狱慰劳,让服刑人员出狱后去找他,帮忙他们找工作、创业。这震动了白润明,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因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白润明取得减刑嘉奖。年1月,他在服刑12年3个月后刑满获释。陪老母亲过了新年,白润明登门造访王杰。创业
“很多用人单位只要1听说坐过牢,就不愿意聘请,乃至是轻视……”白润明说,这让他对未来感到迷茫。但与王杰交谈后,他重拾生活信心。
一开始,王杰说可以介绍白润明到南内环街一家电脑城当保安,月薪3四千元,或帮他联系去国外打渔。虽然这两份工作很不错,但白润明说想创业,这样就能多陪陪母亲,弥补亏欠了12年的孝心。随后,王杰积极帮助出主意、想办法。年初,取得阳曲县司法局提供的1万元创业资金后,白润明的“百家乐”搬家公司成立。助人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白润明总是尽力回报社会。
招聘员工,白润明总是优先斟酌刑满释放人员。公司成立之初,他就聘请了七八名刚刚走出高墙的人。“帮人搬家可以不用担心他人的‘有色眼镜’。”白润明说,这也是成立搬家公司的另一个初衷。现在,他又有个想法,想把常常在县城广场周围聚集,漫无目的找活的人召集起来,帮他们交保险,给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
刘亮
曾迷途已知返浪子回头金不换
52岁的李肃是一名迷途知返的浪子。年少时曾由于一时冲动而锒铛入狱,出狱后,组建了家庭。虽然日子过得其实不宽裕,但夫妻俩靠着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打造出他们自己的幸福。冲动的惩罚
李肃出身在太谷一个普通家庭,属于谁见了谁头疼的那类孩子。年,李肃与人打架而锒铛入狱,被判有期徒刑12年。他还没来得及感受美好的青春,便尝到了冲动的苦果。父母失望的眼神,如一盆冷水,把李肃完全浇醒。服刑期间,由于表现优良,李肃前后两次被改判减刑,终究,服刑6年被提早释放。
出狱后,第一件事便是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由于身上的污点,李肃四周碰壁,一直没找到适合的工作。直到遇到了发小,中国安置帮教创始人王杰,李肃才有了重头再来的决心。一样经历过年少冲动的岁月,王杰靠自己的努力,摆过地摊,卖过衣服,给人修过自行车,还曾提着破包走街串户给人照相、卖胶卷。终究在热心人的帮助下,王杰成立了一家摄影器材公司,打拼出一片天地。人生从头来
重拾起人生的信心,好运也随之而来。年,经人介绍,李肃与妻子刘大姐结识。知道李肃虽然有一段“高墙内”的经历,但他为人仁慈,对自己也很好,刘大姐和李肃很快便走到了一起。婚后,两人一起打拼,日子虽然不宽裕却快乐温馨。由于李肃有一手加工熟肉的手艺,两口子便张罗着摆个小摊,每天起早贪黑,晚上加工熟肉,白天出摊。很快,两个孩子也相继出世。
由于加工熟肉又要洗,又要煮,常年累月得接触冷水,尤其是大冬季也得洗洗涮涮,李肃渐渐落下了关节炎的病根。1碰冷水,双手便开始抽痛,刘大姐心疼李肃,只得结束小店。生活有奔头
如今,李肃两口子在县城一个厂区租下了1栋三层小楼,弄起了房屋租赁。一层的门面房,租给几个做小买卖的人家。二层则租给几个住家户,三层他们自住。李肃负责小楼的卫生和安全,刘大姐则负责看管小楼的经营。懂事争气的女儿也顺利考取了北京的大学,并在北京找到了适合的工作。
近两年由于厂子倒闭,很多工人都外出打工,人流量少了,房屋租赁的生意也没有往年好做,但夫妻俩还是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经营着自己简单的幸福。
小巍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北京中科曝光